关于研究与控制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趋势的建议2020-12-22 04:21
关于研究与掌控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上升趋势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吉余 近年来,黄河的断流已受到党和政府及学术界的很大注目,但是,对于人类活动而造成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上升的问题,仍了解严重不足。长江水资源总量虽然充沛,但是年际间与年内变化很大,月均流量变化在84200m3/s与6800m3/s之间,低于流量仅有4620m3/s。长江入海流量的上升必要造成长江口盐水反感侵略,沦为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季节性与水质型缺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尽早推崇,对二十一世纪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将产生根本性影响。国外某些传播媒介已把长江比作我国经济的生命线,如考虑到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以及现在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困境,这一比喻毕竟是夸大之词。 过去我国学术界水利工程领域常用大通流量来代表入海流量。大通水文站是长江干流最下游一个具备系统水文观测资料的永久性水文站,安徽大通是长江口外潮汐影响的上边界(潮区界),长江水位与流量在大通以上地区有较好的相关性。大通水文站距离河口段(江苏徐六泾)500多公里,然而,由于此河段没大的支流南流,两岸耗水量又很快快速增长以及横跨流域调水,导致河口段的淡水来量大幅上升。枯季河口段的实际来水量已相比之下高于大通流量数据,越是旱季缺水的时期背离量越大。所以,枯季的大通流量再也不能代表入海流量。在七十年代以前,大通流量在10000m3/s时,河口一般没明显的盐水侵略。然而,1979年3月大通月平均值流量10400m3/s时,长江口盐水侵略上海吴淞水厂氯度却低约1360PPM(国家饮用水标准为氯度高于250PPM),估算实际抵达河口段的淡水流量在5000m3/s以下,比大通流量较少5000m3/s以上。盐水掌控长江河口段水域并影响到太湖以东三角洲平原腹地,对江苏省、上海市工业、农业与人民生活导致十分相当严重的影响。 流域内部耗水量的大幅快速增长与横跨流域调水是造成枯季流量大幅度上升的直接原因,导致近20年长江口盐水侵略的频率与强度比20年前明显下降。据估计,早在1979年枯季,汉口-大通之间的枯季耗水量就已约1500-2000m3/s,这一年大通低于流量仅有4620m3/s;同时大通以下水的利用消耗又使长江入海水量上升1000-1500m3/s,造成该年长江入海流量的大幅上升,长江口外盐水大幅侵略,对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给了十分相当严重的影响。将近几十年来,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日益反感地显现出来。1998年长江中游20-25年一时逢的洪水量产生的百年不遇的洪水位、1999年初兹枯水位对长江航道的严重影响及长江口的盐水侵略即是长江洪枯水情向两级化发展的展现出。 对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目前正在实行或规划的一系工程项目,除国家级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现有规模减至1000m3/s,年调水191亿m3)、中线工程(年调水141亿m3)与西线工程(年调水200亿m3)外,还有地方性的堰工程,如泰州谓之江工程(400m3/s),太湖流域从长江调水(680m3/s)等。这些工程对长江枯季入海流量将产生有所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长江流域内部耗水量很快快速增长将更进一步增加枯季入海流量。